欢迎进入重庆市江北区工程师协会!      今天是:
欢迎登录重庆市江北区工程师协会!      今天是:
我.机器人 ——2024科普活动周.专家走进鲤鱼池小学
时间:2024-07-02      浏览次数:91

根据区科协2024全国科普活动周关于“弘扬科学家精神”主题科普安排,结合“一老一小”工作实际,2024517日下午,院士专家进校园在鲤鱼池小学拉开帷幕。该校六年级全体教师和学生共计268名参加了本次科普活动。

  

今天为鲤鱼池小学开讲的是重庆沙坪坝smc模型俱乐部理事全国红领巾中队辅导员重庆少先队四星章班集体班主任市家庭教育专家智库、师资库专家成员江北区工程师协会讲师信息技术2.0专家成员王郡龙老师。

 

  

他主讲的题目是《我.机器人》。开讲就向在场的听课师生提出:什么是机器人?你见过什么样的机器人?如此,将学生的全部注意力吸引到堂课上,课堂上同学们情绪高涨,踊跃举手回答问题。紧接着就从机器人名称由来以及定义和分类进行讲解。机器人名称的由来:机器人的英文名词是RobotRobot一词最早出现在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尔•卡佩克(Karel Capek)所写的一个剧本中,这个剧本的名字为《罗萨姆的万能机器人》,剧中的人造劳动者取名 Robota,捷克语的意思是“苦力”、“奴隶”。英语的Robot一词就是由此而来的,以后世界各国都用Robot作为机器人的代名词。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机器人是一种自动的、位置可控的、具有编程能力的多功能机械手,这种机械手具有几个轴,能够借助可编程序操作来处理各种材料、件、工具和专用装置,以执行种种任务。中国机器人协会对机器人的定义机器人是一种自动化的机器,所不同的是这种机器具备一些人或生物相似的智能能力,如感知能力、规划能力、动作能力和协同能力,是一种具有度灵活性的自动化机器。随着人们对机器人技术智能化本质认识的加深,机器人技术开始源源不断地向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渗透。结合这些领域的应用特点,人们发展了各式各样的具有感知、决策、行动和交互能力的特种机器人和各种智能机器人。机器人是自动执行工作的机器装置。它既可以接受人类指挥,又可以运行预先编排的程序,也可以根据以人工智能技术制定的原则纲领行动。它的任务是协助或取代人类的工作。它是高级整合控制论、机械电子、计算机、材料和仿生学的产物,在工业、医学、农业、服务业、建筑业甚至军事等领域中均有重要用途。随后,介绍了机器人的一些基本常识,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于1940年提出了“机器人三原则”:第一条,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看到人类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第二条,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除非这条命令与第一条相矛盾。第三条,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除非这种保护与以上两条相矛盾。这就给机器人赋予的伦理性纲领。王郡龙老师重点宣讲了中国机器人科研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者,中国机器人之父蒋新松(1931.9.3-1997.3.30)的故事。他诞生于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年代,1937 年爆发“七七事变”,蒋新松一家变卖家产,雇了一条木船西上汉口,开始了流浪、寄宿他乡的生活。50多年后,蒋新松回忆这段经历时写道:我本该欢乐的童年,却饱经了亡国的痛苦。但他却让我开始懂得了祖国的含义。只有国家强大了,个人才有自由、幸福和尊严可言,国家一遭难,必是山河破碎,人民倒霉,子孙遭罪。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迫于生计,蒋新松不得不早早辍学,到一家纺织厂当起了学徒工。1996 年蒋新松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从我上学的第一天起,母亲就开始给我讲故事,告诉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还反复教育我,无论做什么事,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恒。今天回忆我走过的历程,“恒”是母亲一生中留给我的最宝贵的财富,是奠定走向成功的基石。不管在什么条件下,逆境或顺境,“持之以恒”成了我的行动准则。也造就了他像青松一样屹立不倒的坚强品质。中国机器人之父蒋新松说:“进入中科院研究所的大门,我才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事业联系在一起。干国家大事,从此成为了我终身追求的目标。”

                      

最后,同学们全体起立,举起右手宣读:“时代呼唤着我们,人民期待着我们,唯有矢志不渝、笃行不怠,方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不负自己,不负青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参加听讲的同学纷纷表示:要以科学家为榜样,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学习。鲤鱼池小学龚校长很有感触的说,弘扬科学家精神是学校的责任和义务,今天的“我.机器人”这堂课既生动,又接地气,听课的师生受益受教,希望区科协、区工程师协会多组织科普志愿者专家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