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科普实践活动走进华新街街道东方家园社区
木工技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自古以来,木工技艺就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新时代背景下,弘扬传统木工技艺,培养青少年的兴趣爱好,开展暑期实践活动,丰富青少年的暑期生活,已成为引导青少年热爱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为此,区工程师协会会同华新街街道东方家园社区,于7月11日下午开展了以“暑期有约 拾趣手作”为主题手工木作实践活动。40余名学生和家长参加。
距今六七千年前,和姆渡人已开始使用比较原始的木制建筑,里面就有类似榫卯结构。志愿者老师从远古的手工木作娓娓道来,给孩子们讲述着手工木作发展历程。到春秋战国时代,榫卯最早从建筑沿用到家具时代,伟大的工匠、木工鼻祖——鲁班诞生于这个时代。姓公输,名班,常称他为鲁班,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公元前444年,生活在春秋未期到战国初期,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跟随家里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木工师傅们用的手工工具,如钻、刨子、铲子、曲尺,划线用的墨斗,据说都是鲁班发明的。而每一件工具的发明,都是鲁班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启发,经过反复研究、试验出来的。被后世尊称为中国工匠师祖。鲁班的名字实际上已经成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进入明清时代,家具制作工艺精湛,使用榫卯结构的有一百多种。随后,进入工具使用、木工制作等实际操作环节,志愿者老师手把手的给孩子们传授着,让孩子们真实体验手工木作的乐趣。在家长的协助下,孩子们都完成了手工木作——竹蜻蜓。
此次暑期实践活动,既落实了区工程师协会“一老一小”基层科普行动,又培养了同学们动脑动手能力,更让他们深刻感受到传统木艺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沉浸式体验非遗技艺榫卯的魅力,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体会到古代匠人的智慧,领悟学习了追求极致的木艺匠心。